来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之前,张女士(化名)因阴道不自主漏尿已在多地辗转求医,并在多家三甲医院进行了手术治疗,却始终未能痊愈。今年1月份,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泌尿外科专家赖彩永教授再次为其进行了“完全腹腔镜左侧肠代输尿管+回肠膀胱扩大修补+盆腔脓肿清除术”,帮助张女士彻底告别阴道不自主漏尿困扰,回归正常生活。
赖彩永教授带领团队为患者进行手术
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兼泌尿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赖彩永教授在泌尿外科领域深耕多年,擅长复杂输尿管狭窄及泌尿系统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尤其在保留功能的膀胱癌根治及输尿管狭窄并肾积水的腹腔镜尿路重建手术等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
赖彩永教授带领团队为患者进行手术
2021年1月,赖彩永教授在广东省率先开展完全腹腔镜下双侧肠代输尿管手术,为放疗后输尿管狭窄这一业界棘手的难题提供了治愈性微创治疗手段。同年,12月在省内首先开展全腔内的自体肾移植治疗输尿管肿瘤。此外,根据输尿管损伤及狭窄的不同病因、部位和程度建立了完整的微创输尿管重建体系,包括输尿管狭窄切除+吻合、各类补片输尿管成形、复发的UPJO成形、各类输尿管种植、输尿管撕脱伤微创重建术等均已成为常规、成熟的微创泌尿外科技术 [1]。
上述手术中,赖彩永教授使用迈瑞4K三维内窥镜荧光摄像系统UX7。
他提到,成功的输尿管修复重建手术后可以长期维持尿路通畅,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远期疗效。但该系列手术精细、复杂,技术门槛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在业界的普及和推广。3D、4K、荧光导航等技术在腹腔镜设备的融合应用,将有望降低输尿管修复重建的技术难度,有助其成为治疗输尿管狭窄的常规手段,让更多患者获益。
微创输尿管狭窄修复重建手术具有怎样的临床价值?其发展又面临哪些挑战?创新的手术设备腔镜系统,又能为其带来怎样的帮助?
近期,“瑞见 | 大医风范”(以下简称“瑞见”)专栏有幸与赖彩永教授展开对话,听取他对输尿管狭窄修复重建术的实践分析,以及对术中创新科技应用的思考与期待。
A:输尿管本身的解剖特点(管径纤细、走行路径长等)使其在手术操作中容易受到损伤,导致狭窄。如输尿管嵌顿结石的内镜治疗以及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妇科、结直肠外科等学科的快速普及应用,导致输尿管狭窄发病率有进一步提升的态势。此外,放疗等也是引起输尿管狭窄的常见因素。
针对输尿管狭窄问题,既往常采用留置输尿管支架来缓解梗阻。但这种方式,需要患者定期返回医院更换引流管,还容易发生管道堵塞,引起感染,长期留置内支架管常致肾功能丢失,严重者导致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
修复重建手术可以快速恢复输尿管通畅,风险较低,术后恢复快,效果确切、持久。但它需要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技术门槛很高,普及率较低。
A:来我院之前,这位患者在省外一家三甲医院曾做了新辅助放疗+直肠癌根治手术。术后6年,出现阴道不自主漏尿现象。在省内一家医院诊断为输尿管-膀胱-直肠-阴道瘘,随后为其进行了膀胱瘘修补+输尿管再植+乙状结肠造口术。术后,阴道不自主漏尿症状有所好转,但并未彻底治愈。
今年1月份,该患者经同道介绍来到我院寻求进一步治疗。经全面检查后诊断为输尿管-膀胱-阴道瘘,乙状结肠造口术后。
A:放疗后自发的器官内瘘,又是多次手术,手术难度高,再次手术失败风险大。首先,放疗后的整个盆腔组织的微血管均受影响,愈合能力明显减弱。其次,因为经历过多次手术,输尿管及周围脏器组织的粘连情况不容乐观,术中输尿管定位和游离是重点,也是难点。而输尿管系膜外的游离又是最大程度保护输尿管血运、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率的关键所在。
A:荧光导航、3D及4K技术有助于手术效率的提升,并且保障了手术效果。首先,4K腹腔镜清晰度更高,且色彩还原性更好,有助于血管及膜解剖结构的辨别;荧光显影可以快速定位输尿管及狭窄部位,减少输尿管游离的时间,同时可以显影输尿管血管网,有助于更好地保障输尿管血供效果;而3D技术带来的立体感,让输尿管游离、切口缝合等操作更加精确。
对比以前,单在输尿管游离这一项,可节省出1/3至1/2的手术游离的时间。
术中输尿管游离
赖彩永教授带领团队为患者进行手术
A:首先肯定是让手术更安全,手术质量更好。其次可以降低输尿管修复重建术的技术门槛,让更多外科医生敢做、能做,从而让更多患者获益。
以往因为硬件限制,要开展输尿管修复手术,对术者的经验要求较高,尤其是对于多次手术后的输尿管重建,输尿管的游离往往是医生难以掌握的步骤。4K、3D、荧光这些技术则能降低手术操作难度,让经验不足的医生可以快速上手。
A:医生们要积极用拥抱前沿科技,敢于尝试并借助技术手段造福更多患者。科技的发展和医疗器械设备的日益精进,为复杂临床手术带来了全新的变革。手术微创化、精益化甚至远程化,已经成为当前主要趋势。
做难事必有所得,加强对输尿管修复重建术的探索及推广,让更多医生参与进来,既提升输尿管修复重建术的普及率,也能完善手术的规范性,最终让更多患者获益。
引用资料:
[1] 杨龙雨禾,杨剑兵等,输尿管狭窄修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临床泌尿外科杂志[J],2024年39卷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