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对谈录:
探秘人体的星空

1

“ 体外诊断致力揭示的疾病真相是什么?”

“ 体外诊断工作者年复一年的辛勤研发是为了什么?”

“ 科学家和其他常见工作有哪些不同?”

带着对体外诊断领域深入了解的憧憬,我们与迈瑞体外诊断事业部的首席科学家何建文博士相约在一个晴朗的下午见面。何健文博士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并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USC)和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完成博士后研究。他长期从事体外诊断试剂开发、研发管理和战略发展工作,现任迈瑞医疗体外诊断首席科学家。何博两鬓稍许泛白,正戴着眼镜面对电脑屏幕,眉头微蹙着思考问题。见我进来,便将视线从屏幕上移开,摘下眼镜,展开了桌上牛皮纸包着的本子,笑着问:“今天想了解什么?”

耐心听完原委,他沉思片刻后抬起头说:“虽然这么讲会有些遥远,但我们还是从体外诊断的源头说起吧。”

从科学走到临床

Q:什么是体外诊断?体外诊断如何影响现代医学的进程?

A:体外诊断,就是一个从科学走向临床的过程。

在现代医学科学形成之前,没有一个专门的医疗场所。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了三个革命性的技术,为此前的状况带来了改变,其中之一是当代体外诊断的主要技术,即免疫检测。

对体外诊断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大多是化学家出身。首先是190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他主要是运用血清疗法治疗当时的疾病难题——白喉,发现了抗体的作用;紧接着,保罗·埃尔利希通过在动物身上进行量化试验,发现了血液滴定进行诊断的方法,并提出抗原和抗体概念,抗血清开始被用于临床检测,发展为免疫检测技术。

自此实验室研究成果开始走向临床诊疗应用。

与此同时,在前后约10年间,欧洲诞生了X光与心电图,前两者都属于物理诊断,IVD则属于化学诊断,当化学诊断与物理诊断相遇,人们才逐渐形成了去具备这些诊断条件的地方看病的习惯,现代医院和现代医疗由此诞生。

Q:可以具体说说体外诊断事业进步后带来的益处吗?

A:举例来说,预后判断与排除诊断,是体外诊断技术进步后带来的变化。

比如高敏cTnI心肌钙蛋白免疫,可以半小时测出几微克的心脏损害,不仅能够帮助诊断(rule in),更可以实现排除诊断(rule out)。因此,可以减少胸痛急诊就医患者不必要的留观。

另一方面,预后判断也非常重要。如脓毒症或严重感染的患者,由于其体内的细菌倍增速度快,病情变化也快,如果我们能早期诊断,科学判断预后,早期及时治疗,可能将极大改善预后效果。另外,作为一种辅助诊断,医生能够获得更充分的科学诊断依据帮助诊疗,也能更好地向家属解释病情。我们的高敏炎症系列产品(sCD14-ST,IL-6,PCT)正是早期诊断、判断预后的好帮手。

我们与体外诊断

Q:如您所说,体外诊断目前的机会点有许多,那我们如何来判断当下研发的机会点呢?

A:相比学术机构,在迈瑞,我们更关注研究的临床价值,判断它是否大概率能被应用。每当我们关注到一些科研院所创新研究的价值,就会争取合作,将最新的成果应用在我们的产品上——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了解决临床的问题

判断价值的标准是着眼用户需求,我们会针对国内与国际医院的多元背景和竞争市场进行调查,倾听用户需求,参加国内、国际的专业会议,与专家合作交流,基于业务现状与规划来计划研发工作。

在迈瑞做研发,我们能够影响到世界上更多的人。迈瑞体外诊断的发展优势在于我们能够与生命信息与支持、医学影像的相关技术和业务结合在一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Q:我们在研发过程中是如何推动创新的呢?

A:体外诊断的创新,其实是源头的创新,我们与迈瑞欧洲研发中心海肽生物通过双向的互动来促进创新。

研发创新的过程是不断向上的旅程,我们会发现最终会追溯到源头,IVD产品创新的源头在于原料。若只是采购原料,会受到很大的内外部制约,也限制了创新和发展。目前,迈瑞的创新研发从原料设计阶段开始,只有把握核心,才能保障后面的产品不出问题。

收购海肽,开设欧洲研发中心,我们能够更好地相互促进。通过我们分享的产品需求,欧洲研发中心可以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就考虑到用户的需求,进一步助力实现迈瑞战略。

Q:在研发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挑战,又如何解决?

A:试剂设计要面对很多挑战——一方面,同样的试剂在不同系统平台或同平台不同分析仪之间,要做到结果一致;另一方面,同样的检测系统在不同地域、不同用户环境、不同人群、不同温度或海拔等条件下,均需要做到稳定可靠。

我们通过多年努力,建立了多个系统分析方法与平台,经由内部反复测试,外部临床验证确认,可以实现在不同的情况下呈现出准确的结果。

体外诊断的未来

Q:体外诊断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A:在我看来,未来的体外诊断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

首先,行业内会见证超级检测系统的出现。

一方面走向集成化,更全面地解决临床问题,伴随着技术的更迭,特别是纳米磁珠、微流控、单分子技术、生物传感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检测会变得越来越灵敏,速度越来越快,同管血可检测项目越来越多,所需的血液采集量则越来越少,产品性能进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更灵巧的POC床旁检测将进一步发展,伴随着灵敏度的升级,适用范围将越来越广。

第二点,是发现更多新的标志物。

体外诊断的创新,其实是源头的创新,我们与迈瑞欧洲研发中心海肽生物通过双向的互动来促进创新。

就像韦伯太空望远镜在去年被送往太空,令原本看上去漆黑一片的太空变得透明,为大家打开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未来更多崭新标志物出现后,会进一步明晰未知的领域,给医疗带来无法估量的价值。

比如说,人体的大脑每天会消耗很多能量,做很多功,但代谢产物并不多。当下,我们能够清晰洞见大脑情况的技术还比较有限。值得一提的是,面对逐年增加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已经发现了一些相关的神经退行性变标志物,如果能通过发现更多血液中相关的标志物,早期识别到疾病的苗头,就可以早诊断早治疗。

第三点,是大数据的结合与应用。

我们目前的检测更多是聚焦在单一领域的数据,未来若要深化观测,便不只是蛋白质或其代谢产物,而要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的层面来发现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

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病理学、影像学和心电图等获得的数据,家族史、地域因素、心理和精神层面,加上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等一起进行诊断。

每个人头上其实都有一朵健康数据云,通过不同方面的结合,提供更加系统准确的结果。

科学与灵感

Q:在何博看来,科学家需要怎样的宝贵特质?

A:我们的工作不能仅仅是“上下班打卡”,要有内驱力。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会不断地主动学习、交流、积累、思考。直到现在,我每两周都会读完一本书,主要是专业领域的新作;但也会看看各类的书籍,因为在我看来,所有的知识都是触类旁通的。

招募新人时,我往往会问他们最近读了什么书,相较现在的互联网媒介,书更有科学、系统的逻辑,只有将学习到的内容融会贯通,才能在研究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我分享了一百本书的书单,来帮助新人学习和思考。

我们在部门内会定期举办英文读书会,不只邀请在深圳的员工,还会叫上一些在国外研究所的大咖,结合他们的实践来交流读书的体会。我们慢慢发现,许多原本沉默寡言的同事开始更有信心地表达观点,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能更准确地用英语表达和沟通了。

Q:面对想要投身科学事业的年轻人,何博有什么希望分享的体会吗?

A:做科学都需要情怀,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们都在想办法创造价值,影响人类。

我喜欢读诗和写诗,很喜欢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去寻找光明。研究体外诊断,特别是化学发光,真的就是在黑夜中寻找光明。

采访的最后,何博聊起了最近两天晚上出现的土星伴月奇观。

他说,自己在凌晨两点醒来,用高倍望远镜眺望夜空,稍纵即逝的天象让他无比感动。

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体外诊断事业,就像是探秘人体的星空。

唯有借助情怀的指引与长期的坚持,才能将黑夜逐步照亮,看见更广阔的世界真相。